家乡的风俗作文

  同学们好!又到了写作文的时间了,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多参考他人的优秀作文,学习其写作方法,久而久之自己的作文也能变得很优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1000字精选10篇),供您参考!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第一个节日便是腊八。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在腊八这天,是要“炒冬”、“熬冬”的。“炒冬”就是炒瓜子、花生等坚果,而“熬冬”则是熬羊肉和羊头、羊肚等羊杂。为过年做准备。在忙碌一天后,大人们会在羊骨汤里加上羊肉丁和黄软米,熬上一锅香喷喷的羊肉丁丁饭,孩子们都会满满的吃一大碗,仿佛这一碗下去就会驱散整个冬天的寒意。

  过了腊八,天气渐渐开始转暖,但街上人并不多。年,才刚刚开始。

  到了腊月二十三,在乡下是要送灶王的,祈祷来年是个幸福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寄托着人们万象更新和事业一帆风顺的愿望。从这天起,人们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紧接着,除夕到了。一大早起来,要贴对联、窗花和福字,还要挂灯笼,再做一些油炸的小吃。中午,大人们在家中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傍晚,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在我家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则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当午夜新年第一声钟声敲响时,各家各户都会放花炮,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绚丽多彩的烟花与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大年初一比较冷清,但大年初二就不同了。这一天,人们都会访亲拜友。在以前,街上的商铺可都是初六才开张,但今天已经开了一些,为人们走亲访友提供了便利。 (作文大全 Www.iVzw.com)

  正月初六是我们这里的小年。会有秧歌队出来表演,观看的人也不少,可却没有正月十五的人多。

  正月十五元宵节,可谓是盛大喜庆。白天,所有的秧歌队聚集在一起,在大街上扭起秧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每一支秧歌队的人都很多,但观者更多,把舞者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人们跟随着秧歌队缓缓向前,远远望去,像是人流里有一条蜿蜒的长龙在舞动。入夜后,人们会观花灯、猜灯谜。花灯的样子每年都不一样,有拜年的福娃,有象征着延年益寿的仙鹤,有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种类繁多,看得人眼花缭乱。回家后,一家人围坐桌旁,吃着美味的元宵,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十五过后,就到了正月二十三。这一天是放礼花的日子。晚饭过后,人们早早出门去指定的地点,只见天空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礼花,给原本就美丽的天空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正月二十三过后,孩子们也都去上学了,但年还没有过完,一直要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过后,灯笼摘了,这年才算过完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2020年春小学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作者笔名:宋慕嫣记叙文时间顺序

  早上回家乡贴对联《略写》

  中午围炉《详写》

  下午吃团圆饭《详写》

  晚上看春晚喝茶聊天放靴炮《略写》

  《除夕欢聚一堂》

  “起床了!起床了!回老家过年了,要是晚点乡路会塞车的”妈妈大声叫起我和弟弟起床。这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就吃完早餐,妈妈收拾好家里的一切,爸爸和我贴好对联和年画。接着一家人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货上了车。我们从雷城出发到老家大概40分钟。

  一路上,美丽的景色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到了我们的故乡,村子里的大街小巷一路挂着红灯笼,路灯杆上挂着迎新春宣传画,上面写着雷州方言“过新年,识活口活”、“识活欢喜”意思是说过新了,家家都特别快活,特别欢喜。

  到家门口,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侄子们都在门口笑盈盈地向我们招手欢迎!虽然我一进村有点儿陌生感,但是浓浓的亲情使我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我们放好年货后,爸爸第一时间又安排我和堂姐贴对联。贴对联要注意上联和下联,横幅的读法也决定了上下联的左右。瞧!我贴的对不对“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堂姐为我竖起大拇指。

  接近中午时分,爸爸妈妈、叔叔婶婶都在忙着“围炉”的准备工作。“围炉”我们不像闽南人每年除夕夜都要一家人围着打边炉吃饭、跳火群,我们是全家人拿着丰富的供品到村子庙宇里奉供祖神、土地神,最后奉供灶王爷,向他们表示一年来的答谢与祈求新一年的福和保平安。

  妈妈正在捏米饭团,我也凑热闹。爸爸在装“菜包饼”我们这里特地为祖神做的年饼把大芥菜泡成酸菜剪下叶子包的年饼。接着装白切鸡就是把整个鸡洗干净煮熟的整鸡。最后装香火品、鞭炮开始出发,一家人骑着电动车、摩托车排成一条龙向村子的各个庙宇奉供。此时,我是无比的开心与幸福!一家族人个个都笑逐颜开!

  “围炉”回来已经是午后,大家又忙着准备团圆饭,我们这里除夕的团圆饭菜谱是很讲究的。当然,主厨是我爸爸了,我给爸打下手,哥哥在切鸡拼盘,嫂子在摆放桌椅,爷爷奶奶、弟弟、侄子们早已围在餐桌边谈天论地。啊!这时真是热闹非凡,家家都赶做年菜,整个村子弥漫着丰盛的香味。上菜喽!哇!香喷喷的红烧红鱼、风味三丝、白切鸡、脆炸海虾、清蒸花蟹开始吃饭啦!爷爷疼爱我们的老习惯就是夹菜给我们,奶奶少不了她那套传统教育,“孙女,你知不知道这道烧红鱼的意义吗?”“奶奶,我记得您说的,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奶奶又开始说下一道时,我打断她的话,“奶奶,三丝是团圆的,是“撕”不开的意思,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一定要思故乡、思亲情、思祖宗。奶奶,我说得对不对!”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晚上,一大家子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我们被春晚的小品逗得开怀大笑,唯独爷爷撇了撇嘴,说道:“春晚没有我们雷剧好看,我给你们唱两段,杂子独唱。”这可是家乡雷剧中最搞笑的角色。“表我字名叫智勇啊!人号做人五行通”他边唱,大家都笑扒在地上了

  夜深了,大家有的喝茶聊天,有的还在看电视,我和弟弟玩游戏,凌晨一到鞭炮震耳欲聋,爆竹烟花声一阵又阵不绝于耳。给漆黑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道五颜六色的星光。快乐、幸福、安详、团圆进入了人们的梦香!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说到饺子,可谓是远近闻名。在寒冷的冬季,谁不想来上一盘热乎乎的饺子呢?

  在烟花爆竹声中,我们终于迎来了团圆佳节除夕(春节)。晚上八点,家中就已经热闹起来。尽管七口人将厨房挤得满满的,却也为除夕增添了几分喜气。姥姥忙得像个旋转的大蛇螺,一会拌馅,一会儿揪剂子,都已经没时间管我们两个捣乱的小孩子了。

  做饺子的整个流程可都是技术活。就像这和面,需掌握水与面粉的比例,揉面的劲儿要大些,揪剂子用的是个“寸劲儿”,擀饺子皮要中间厚四周薄,才能撑住馅这些可都是老一辈的经验。饺子,据说在清朝是位叫张仲景的大夫给平民祛寒的,名曰:“祛寒娇耳汤”,后来才渐渐从药膳演变成了民间美食。

  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包饺子,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只见姥姥拿起一张擀好的圆形饺子皮,舀上一勺饺子馅放在中间,先将皮儿对折在中间捏一下,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按住皮儿的边缘往中间一挤,一个完美的大肚饺子就包好了,欣赏那均匀美观的饺子褶儿也是一种享受哦。我们小孩子马上也学模作样地包起来,可是包出来的饺子都是歪歪扭扭的,还总把馅儿挤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放弃地“埋头苦干”,当手法不再那么僵硬后,终于得到了大人们的认可,赐予了我们“神圣”的硬币。黄色的五角硬币和白色的一角硬币被包在饺子馅儿里,一会儿就看谁的运气好喽。我俩还特意留下了小记号,希望可以先吃到钱。

  锅中水煮沸了,“咕嘟咕嘟”地吐着泡儿,大人们紧忙端着盖帘往锅里送,拖鞋在地板上“啪叽啪叽”地响成一片。油烟机“嗡嗡”地卷进大片的白雾。刚下锅的饺子就有香味飘出,这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也让我们不禁口水直流,接着我们就被打发去楼下放鞭炮了。

  今年放炮的人格外多,昏沉漆黑的天空都被烟花映出几分活力与喜气,鞭炮的炸响也是此起彼伏。我们五千响的炮也不是盖的,直炸得玻璃微颤,红纸纷飞,烟气四漫,连姥姥的吆喝声都听不到了。好不容易放完,我们就笑着乐着跑回家。开门才发现,大人也都使劲捂着耳朵呢,一定是炮太响了!

  屋里弥漫着白菜猪肉馅儿饺子的味道,饺子煮好了,像一个个小元宝,饺子馅儿大,皮儿薄,汤汁饱满,再配上腊八蒜和酱油、醋这些传统的蘸料,让人忍不住再多吃两口。

  两个小孩儿总是很皮,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个饺子上都有筷子孔儿,那是我们用来“试钱”的。那些我们在包饺子时自以为聪明留下的小记号,一煮熟就都不见了。当然,“搞破坏”被发现的就会被大人训一句。

  和平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团圆的节日。让我们保持现在的一切,感恩现在的一切!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我相信,各地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祭祀祖先,一般都在清明节和农历年的末尾。而我的家乡,对先祖的祭祀尤为隆重。

  我的家乡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一年就有四次,分别在清明节、七月半、冬至、农历年前。

  每到这样的日子,爸爸妈妈总将这一习俗,发挥到淋漓尽致。通常祭祀祖先时用菜是七道,但在清明和年三十的时候会增加到九道,菜更是多种多样,有鸡、鱼、猪肉、牛肉、笋,青菜,芹菜祭祀前几天,不管是奶奶,还是外婆,总会亲手用锡纸折很多的金银元宝,并且放在太阳底下晒晒,据说这样老祖宗用起来会更值钱。

  祭祀那一天,爸爸妈妈早早就出门买菜了,我在家中排椅子,放盘子,分工明确。爸爸妈妈把菜烧好之后,挑选一个吉时,把酒菜按顺摆上,同时也会摆上六个苹果和六个橘子加两杯白茶,让祖宗们吃好喝好。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给祖宗烧纸钱了,爸爸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纸钱和元宝点燃放入盆中。我和爸爸都要给祖先烧纸钱,据说这样老祖宗会在阴间保佑家人。烧完纸钱要轮流给祖先磕头。爸爸最先磕头,只见他双目紧闭将双手并拢靠在额头上拜了三拜,嘴里轻声的祷告着,然后毕恭毕敬地弯下身子鞠了三个躬,连续三次后站了起来。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虔诚拜磕的样子,我也学着爸爸样子地拜磕了起来,妈妈则在我磕头的时候站在我旁边为我说好话:“老祖宗,保佑我们颜安,健康聪明,学习进步,争取考上清华北大。”听了妈妈的好话,我更加虔诚的磕拜起来,但是我知道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除了祖宗保佑还是要自己认真努力学习的。

  单说清明节,上午供完祖宗后,下午一家人都要去上坟扫墓。所谓扫墓,除了祭拜祖先,还需清扫坟地,添加新土,敬献鲜花。我们先是把坟地周围的一些杂草杂树去掉,把坟边的落叶扫到旁边去。记得有一次爸爸爬到了坟头上去,把坟上的杂树都给砍掉,可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整理的这么干净,爸爸说:“子孙后代发达的人家都非常重视祖坟的环境和风水,这样老祖宗才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接着爸爸将买来剪好的白色钱纸放在了坟头上,用一顶土帽子压着,风吹着白色的钱纸就像老人的白发一样飘飘然。之后在墓碑的前面摆上两盆鲜花,有的人家也会摆上两盆鲜果。最后我们将烧冥钞送给老祖宗,让老祖宗在天堂享福安乐。我磕头时爸爸便在旁边给我讲各位老祖宗活着时平凡事迹。

  望着那缕缕青烟缭绕,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先辈们不辞辛劳努力培育后代的景象,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常怀念我们的先辈,把他们铭记在心中

  百善孝为先,这种祭祀祖宗的风俗传统,要世世流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独特气氛。在我的家乡,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做一种名叫艾糍的食物,因为艾糍美味可口,所以它是我们家清明节不可缺的食物,今年也不例外。

  艾糍要趁早做,因为不能聚太多了。所以一大清早我和家人就到街上采购花生芝麻艾草等食材买完了,回家开始准备。

  首先我们要把花生壳给拨开,把里面的花生拿出来放到一个盆子里。要尽量剥多一点,因为到时候要把花生给捣碎,会有数量不够做艾糍的现象。之后我们要把艾叶给洗干净,把它给煮熟,煮熟以后要把艾叶给捣碎,要切成丁状,切得越小越好。接着我们要把香米粉准备好再加点水把它揉成面团状。再把艾草放到面粉里继续揉直到揉成青绿色才行,还要把黄糖放进水锅里煮开变成蜜糖,之后再倒一些到面团里,因为艾草是有点苦的,得放蜜糖进去才好吃。

  接着,到了最难的一步就是炒花生和挑花生,炒花生可不容易,要煮得久一点,因为花生有一层红色的外壳,要把花生的那层皮和里面嫩黄的果肉分离,还要把握火候,不停地翻炒还得仔细观察锅里的情况。一不留神花生就炒焦了,炒焦的花生不能做馅的,不然馅会变得很苦。

  到了挑花生环节了,虽然已经把一部分的花生皮给炒开了,但是难免有一小部分的花生皮还在果肉上,舍不得分离,所以我们要把他们一个个拨开,放进一个盘子里,刚出炉的花生滚烫滚烫的,所以剥的时候要小心。尽管已经努力避免炒焦,但是还会有那么几颗炒焦的,要把它挑出来扔掉,刚开始我还挑得挺轻松的,但是挑到后面手就有点酸了,站得有点久了,脚也开始不舒服了,但是为了吃到美味的艾滋,我都会抖抖脚,放松后接着挑花生。

  挑好后把花生和芝麻混在一起,倒入捣碎机,仔细一闻,有一股浓浓的花生味,再伴一股浓浓的黑芝麻味,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成品了。

  到了最后一步就是包艾糍。包艾糍时得注意,不得放太多馅,不然艾糍会爆陷,艾糍的皮,弄薄一点,不然很难蒸熟。包艾滋的时候你可以弄出很多种形状,有的可以弄成圆形的,有的可以弄成树叶形的,甚至还可以自己捏成一个胖熊猫的形状,但是我们家比较喜欢吃饺子转,因为那样比较方便。

  终于可以吃上艾糍,我急忙跑到厨房打开锅盖,一阵白烟升了起来,遮住了艾糍的身影,就像清晨的白雾笼罩着青山那般隐约。过了一阵白雾消散了,艾糍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青绿色的外皮皮里还带着一些绿色的小点,空气中林漂着艾草加黄糖淡淡的甜香,还有花生和芝麻夹在一起特有的一股酥酥的味道,拿出锅,我用饺子夹了一个。粘糊糊的咬一小口绿色的外套。皮软软的,里面的花生,甜而不腻。里面的花生黑芝麻,酥酥脆脆的,吃了一口不禁喊道,好吃,就连我弟弟这样的挑食的人都吃的津津有味,我不得不说,此食物,只因天上有。

  艾糍被我吃完了,清明节也过去了,可是我的嘴还留着艾糍外皮的清甜味儿和陷的酥脆。

  清明节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寒假预示着春节到来,而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新的一年,有期盼,有快乐,也有嬉闹。于是,这火红的春联便随着它的脚步,也贴起来了。

  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也是个个露出了笑脸,笑得比那初春刚绽开的花苞还要灿烂呢。然而在这个花炮之乡,又怎么会少了放鞭炮这一重大习俗呢?开门鞭的声音不绝于耳,放完了,声音却仿佛还在耳边萦绕。再夹杂了一些人们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

  同等重要的是吃各家办的酒席,老话说得好“无肉不欢”,人们大口大口吃肉,大碗大碗喝酒。不用语言表达内心的喜悦,这香醇的酒中,便饱含了一切感情,人们举杯交谈,何尝不是一桩美事呢?喝完酒,男人们的脸上都是熟透的柿子般红了,而他们的妻子则会劝诫少喝酒。但是,在这样一个红红火火的日子,谁又会听得进去呢,女人们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虽然这个假期不同于之前,可疫情的发生,倒也不妨碍我喜欢除夕,不仅因为全家人可以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可以吃美食,可以放鞭炮烟花,可以看春晚,更多的一方面是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从小我就牵着大人的手,将那红红的春联协力贴在大门的两侧,让整个家中充满了气象,有了许多年味,新的一年,万象更新。不管外面的冷风吹得多瘆人,我和父母都相视一笑,心中早已经被温暖遍布了。

  今年,我又开始了这一欢乐行动,三下五除二,我搬来凳子,拿出早已买好的一大卷粗胶带、剪刀。把那抱有着对新年期望的春联蹑手蹑脚地拿了出来,便觉得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你可能要问了,是什么期望呢?自然是祖国度过这次难关,让“母亲”再次展露难得的笑颜。怀着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激动的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复,我们便很快做好准备,开始做起了这忙碌而又欢乐的活动。

  寒风可不会懂得怜香惜玉,像一头迅猛的狮子,嚎叫着,呐喊着。如一把把尖刀似的打在了我和母亲的脸颊上,真是怪疼的,我与家人就剁剁脚、搓搓手,便懒得去管它,真是搞了个寒风自讨没趣。春联在我手中可是被治得服服帖帖,挺直了它的腰肢,崭新靓丽的春联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便拎起胶带,势要拿下这场“战争”的胜利,小心翼翼地粘好,生怕不小心扯坏了。那一刻,我似乎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额头上已滴下了紧张的汗水,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经过我天衣无缝的配合,这春联也就此告一段落了,我不由得打心底有了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看着那寓意着期盼的春联,我好像又听到了人们的期盼声

  “年年顺心走鸿运,事事如意迎吉祥。”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也自然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地方风俗。我的家乡霞浦,也有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当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过小年了。

  小年,顾名思义,就是春节前的预备节。而在我的家乡,过小年有着“官三民四”的传统。做官的人家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平民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因为这个习俗,所以我们过小年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在过小年的前一天,妈妈每次都会带上我,到市场买过小年要用的用品。小年的前一天,市场总是熙熙攘攘的。路边的小摊上摆着祭灶王的灶糖、年糕、甘蔗、豆腐这些食品,丰富多样,灶糖也各式各样。有的呈长条状,有的如方糖,还有的是长方体状各有不同。在看路旁的甘蔗摊,一群人围在摊边,向摊主购买甘蔗。市场上充斥着人们的叫价声,一片杂声。我也被市场上这种热闹的气氛感染了,总是感到十分兴奋,虽然妈妈带我来过不知道多少次,但过小年的气氛和其他时候都不一样,分外热闹。我们准备好了一切东西,便将他们准备好,静静的等待小年的到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开始了过小年的准备。过小年前是需要“洗尘”的,简单来说就是大扫除。我们拎着水桶与抹布,沾着水,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擦过去,使家里的每一处都一尘不染。特别是擦玻璃这一项,要非常细心。先得用抹布沾上清水,细细的将玻璃擦上两遍。因为一年没有清洗,玻璃是会很脏的,因此水桶里干净的清水此时也会变得浑浊不堪。擦完玻璃了,但是其实并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等玻璃上的水不干不湿的时候,再用报纸擦上几遍。因为擦玻璃的时候用的是抹布擦的,所以会留下一些小毛,需要用报纸将这些毛擦干净。而且用报纸的时候还要多擦几下,否则就擦不干净了,这可就不比用抹布擦的豪爽了。不过,当我们擦好后,看着那一尘不染的玻璃,心中的成就感也越来越高了。这也是除旧迎新的一个好兆头。我们还拖了地,擦桌子、门、椅子、阳台不放过任何一处,我们就这样干到了下午。

  时至夜晚,我们都已经填饱了肚子,接下来,便是一天内最大的活动:祭灶。

  妈妈和我在十个盘子里分别摆上了糖、豆腐、甘蔗、年糕、苹果、橘子、白果等,并将盘子放在灶台前,再放上十杯酒,十双筷子。不过酒杯的酒可不能装满了,要分成三次倒。每隔几分钟,就向杯子里倒一些酒。此时,我占在灶王像前,双手相握,默默向灶王爷献上我的美好祝愿。这时,差不多要烧纸钱了。我拿着一摞纸钱,看着眼前刚刚被点燃的火苗,很小,很微弱。但是过了几秒钟,火焰借助流动的风和周围的纸片,燃起来了,越来越大,它缓缓地,慢慢的升起,轻飘飘的,随着空气的流动,跳跃着,吟唱着。周围的火星子也在“噼里啪啦”的燃烧着,跳跃着,像一个个轻快的小精灵,活泼极了。我拿了几张纸钱,放了下去,在火焰接触纸钱的那一瞬间,小小的火苗席卷而上,将那张纸钱烧得发黑了,但是,残留的小纸片却飘飘悠悠的落下了,在火焰的旁边,如同一只只黄色的,正在飞舞的蝴蝶一般,最终,掉在了地上,变成了灰烬,无影无踪了。就这样,一只一只的“蝴蝶”,在火焰一旁飞舞着,那火焰似乎也更加活跃了,上蹿下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飘忽不定。虽然火,它是无形的,但是我认为,并不是只有有形的才会好看,有时,无形的火焰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静静地将纸钱放进去,默默地听着它燃烧的声音,怀着心中美好的愿望,又将火焰燃烧得更旺了些。

  这,就是霞浦过小年的方式,它虽然质朴,但它独特,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它寄托的,是人们对于它的美好祝愿。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8

  一说起花,大家肯定都会说:“花?司空见惯!谁都见过!”但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我要说的花是一种特殊的“花”,也是一种具有京味儿的“花”绢花。

  绢花,据考证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绢花作为头饰在宫廷里使用,相传杨贵妃为了遮掩住额头上的一块伤疤,每天都让宫女采一朵鲜花戴在头上。但是到了冬天,采不到鲜花了,一个宫女就用丝绸做了一朵假花献给杨贵妃,深得贵妃的喜爱。于是在宫廷中人人争相效仿。到了宋代,头饰花广为普及,连男子也有佩戴的习俗。延续至清,皇城内外、全国上下,都以戴花为美,盛极一时。

  从宫廷传到民间,有了大量的需求,制作这种头饰花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现在北京东城区崇文门附近有一条“花市大街”,就是当时头饰花作坊的聚集地,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可见,制作、交易“头饰花”在当时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市”!百户千家花如锦,不似春时也醉人!“花市大街”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由于头饰花的制作材料多为丝绢织物,人们就把这种花称为“绢花”。后来,在花市大街成立了北京市绢花厂,更有“全国绢花出京师,京师绢花出花市”之说,因此绢花也被称为“京花儿”。

  现在,绢花已经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角楼参加过一次“绢花非遗”的民俗讲座,了解到绢花制作的主要工序是凿、染、窝、粘、攒。就是经过凿形、染色、窝瓣、粘接、攒叶,一朵朵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绢花就诞生了。

  如今绢花在现代家庭中已经式微了。或许只有到民俗博物馆或者在戏曲舞台上等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能看到这项老北京的技艺。再或者一些老北京人家有摆放绢花的习惯。

  比如我的姨姥姥是住在崇文门的老北京,每次去姨姥姥家时,一进门总能看见大花瓶里插着五颜六色的月季绢花,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应俱全,非常鲜艳,非常扎眼。姨姥姥告诉我,以前老北京人一到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装饰着绢花。因为北方的鲜花花期短暂,几乎一到秋冬就都谢了。而不会谢的绢花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和乐趣!渐渐地,逢年过节时插绢花,就成为了北京当地独特的风俗。

  而且,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鲜花,工匠们就能做出什么样的“京花儿”:春有牡丹、夏有茉莉、秋有桂菊、冬有腊梅,可谓“京城无处不飞花”!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聚会往来,老妇人的发髻、姑娘家的小辫,绢花处处可见!姨姥姥尤其喜爱月季绢花,因为那是代表着老北京的“京味儿花”!

  绢花,虽然只是一朵小小的仿真花,但是对北京人来说,它是一朵带着家乡味儿的花!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9

  众所周知,成都是一个“慢生活”的城市。这座城市整日看不见阳光,并且潮湿闷热,人们需要一个地方聚在一起,这个地方就是茶馆。

  传说西汉时期,四川有一位叫杨慧的女子在街上搭了一个茶棚子来卖茶,这可能就是茶馆的雏形。只不过最早的茶馆是供人喝茶解渴的地方,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为供人们休闲、聊天的地方了。除了喝茶,人们还可以打麻将、下棋、遛鸟、打牌等等。只要你买上一碗茶,便能在茶馆里泡上一整天,即使你的茶泡得颜色发白了,也没有人赶你离开。

  说起茶馆,最重要的便是“茶博士”了。之所以称这些店小二为“茶博士”,是因为在古代,店小二们在冲茶和招呼客人之余,常常会帮助客人给人传话,他们还能听到最新的新闻和八卦,信息特别灵通,久而久之他们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他们一边跑堂一边和客人们聊天,语言生动幽默,常常将人逗得哈哈大笑。由于他们显得无所不知,因此江湖上便雅称为“茶博士”。茶博士还有一项技艺更为“绝”:他们可以用一把特制的茶壶为客人倒水,这种茶壶的出水管又细又长,他们可以拿着这种茶壶游刃有余地做出或从背后、或举高过顶等各种花式的倒水动作。当我紧张地认为他们可能会失败的时候,他们已经潇洒地为客人们盛满茶水了,而且一滴不漏。

  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我和爸爸回到了距离成都五十公里外的球溪老家。球溪是个古镇,古老的街道还保留着青石砖铺地,石砖上散布着交错的车痕,仿佛诉说着很多人曾推着车从这里走过。街道两边有两排褐色木板搭建的低矮房屋,错落有致。爸爸说,他记得他小时候这条老街就是这样子,很多年了。

  早上八点,我和爸爸漫步在小镇的石板路上。我发现整个古镇仿佛还没有睡醒,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街上店铺都没开门,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我很惊讶,在北京长大的我,记忆中都是这个时间上学路上的交通拥堵,地铁里的人满为患。爸爸告诉我,四川人喜欢晚上打麻将,又非常好吃爱玩,懒于做生意,早上是要睡懒觉的,所以这个时间做生意的人们大多还没有起床。

  我和爸爸正走着,街口突然传来阵阵人声。我们走过去一看,原来声音来自一家用木头搭建的四面透风的小茶馆。茶馆虽然简陋,但是里面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他们大多是认识爸爸的,因此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聊天。

  后来,爸爸告诉我,茶馆里的高谈阔论,在四川叫做“摆龙门阵”。既不叫“说”,也不叫“讲”,而是“摆”。这种措辞把茶馆里鲜活热闹的气势一下子就呈现了出来。茶馆里的人们在“摆龙门阵”时非常有意思:他们总是会古今糅合,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连一件小事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七拐八绕,如同讲通俗小说一般,让你不知不觉就能听上半天。我记得在汉朝流行一种文体称为“赋”,而“摆龙门阵”便是四川人们的“赋”了。

  如果你到成都来,除了到名胜古迹去看看,我建议你还要到茶馆里来。看一看成都人在茶馆里或是三五好友,或是独自清饮,喝的是茶,品得却是人间百味。

  成都人的日子便是在这一杯清茶的清香中度过的,有人说:成都是一个“大茶馆”,而茶馆则是一个个“小成都”。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0

  北京,是我生活的地方,它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首都,说起来也有蛮久的历史了。既然是首都,就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我的老师说过,天子在节气祭祀,而百姓则在节日庆祝八月十五日,就是个节日。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那天,小朋友、大朋友、巨朋友们都要吃我们熟悉的月饼。但我的主角可不是它,是更令小朋友们熟悉的玩意儿兔儿爷。

  我的老师说,天子会在离八月十五日近的秋分在北京月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北京的百姓则在八月十五日那天挂个月光码,摆个兔儿爷就过了。正由于兔儿爷是陪百姓过中秋的,所以它的长相十分可爱。提到兔儿爷,谁不是脑袋里立刻就生出一幅三瓣嘴、长耳朵、一身帅气的服饰和一张自豪的脸的画面呢?说起来,我也见过这样帅气的兔儿爷那是在小学四年级时。

  “同学们,兔儿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重要的一项。”四年级时,学校的老师们为了能让我们体会到非遗的奇妙之处与家乡的风俗便办了个活动,让我们可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来画脸谱、做风筝、做兔儿爷等。我出于好奇就选了兔儿爷。我们到了指定教室坐下,带我们做兔儿爷的老师就给了我们一人一个巴掌大的泥兔儿爷让我们涂色,我们一边涂,这位老师一边为我们讲起关于兔儿爷的风俗与知识:兔儿爷是北京传统的手工艺品,每逢中秋节,北京的老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风俗其实源于明代。而兔儿爷是在明末出现的,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它还有一些歇后语呢,老师讲道:“兔儿爷”出水两脚泥、“兔儿爷”洗澡一滩泥。我们都笑了。接着,老师讲了一个关于兔儿爷的小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闹瘟疫,嫦娥看到便派玉兔下凡治病,玉兔治病不想收报酬,于是每天换身打扮去看病,人们康复后为了感谢它便用泥捏出了不同样子的兔儿爷来在中秋节供奉。听完讲解,我们每个人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陷入了沉思。

  想到这儿,我不自觉地瞟了一眼我的书柜,在书的边上,站着一对拇指大的小兔儿爷和一只拇指老虎,它们都一脸笑,看着这笑容,我想起了半年前在北京南锣鼓巷那家店里与兔儿爷的偶遇。

  那天,天气晴朗,我的心情也莫名的好,我拉着妈妈在南锣鼓巷闲逛,突然,一家名叫“创艺无限”的店铺似乎在努力地吸引我的注意,好!它嬴了!我三步蹦进店里。只见店里挤满了人,但大家似乎都在默默观赏着什么,是兔儿爷!由于在四年级时有过对兔儿爷风俗的了解,我差点没蹦起来!我平复好心情,也随着人流欣赏着这些小艺术品它们大小不同、颜色各异,但都有着相同的三瓣嘴和一张十分开心自豪的脸。我环顾四周,发现这家店铺不太大但装饰的十分好看,我在这家很有创意的小店里东瞧西看,以致于忘了时间让妈妈进店来找。“喂,刘嗯?”妈妈刚想叫我,却又突然停住,目光转向了一只小兔儿爷:“这些好可爱啊!”“是啊,多精致!”这时,一位店员走了过来,为我们讲了关于北京兔儿爷的风俗与制作过程,还告诉我们这些细小如米粒的花纹都是捏出来的!听到这儿,人们爆发出一阵赞叹声。后来,我们就买了两只小兔儿爷,一只白衣蓝花、一只红衣白袖边,它们似乎都在行古代的礼呢!噢!还有一头小红老虎!真可爱啊!

  刚才我所讲述的这两件事是不是特别有趣?“做兔儿爷”与“创艺无限”也大大加深了我对北京风俗的了解相信大家身边也发生过许多与风俗有关的小故事吧,不过说到对风俗知识的了解,现在的人知道的真是少的可怜我查关于兔儿爷的资料时翻讨论区看见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兔儿爷”!太恐怖了!兔儿爷可不仅仅是一条知识,它是一个风俗啊!难道在中秋节没见过吗?家人没讲过吗?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呀!我的老师就是讲传统文化的,我就特别喜欢听我的老师讲的我们各地的风俗,而每次听课的时候我也常会被自己的无知度吓到。不过这并不可怕不知道就更要好好去学了!我也要在此机会下继续好好的去寻找寻找我家乡北京的风俗了!

  相关阅读: 我的一天作文(1000字通用10篇)有你真好作文(1000字热门10篇)背影作文(1000字汇编10篇)最美逆行者作文(1000字汇编10篇)我的妈妈作文(1000字汇总10篇) ,推荐内容,供您参考!

智能推荐